山东治淮辉煌成就
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,山东治淮坚持兴水利、除水害,富民生,治淮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,治淮工程发挥了巨大的防洪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60年来,山东共修建堤防总长度达4571公里,保护人口1617.47万人,保护耕地面积1486.14千公顷;建成水闸700余座;建成水库1850座,总库容71.04亿立方米,其中,大型水库15座,库容38.14亿立方米,中型水库57座,库容22.37亿立方米,小型水库1778座,库容10.53亿立方米;打机井34.28万眼,装机容量2406.25千千瓦;水利工程年供水量为69.29亿立方米;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8.26千公顷,现有总灌溉面积1701.13千公顷,节水灌溉面积499.65千公顷,旱涝保收面积1139.48千公顷,除涝面积1063.01千公顷。农村饮水安全达标人口超过1200万人,占农村总人口的85%。
目前,流域内大中型水库、骨干河道和重点防潮堤段基本可以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和风暴潮,中小河道、小型水库和城市防洪可保证一般年份防汛安全不出问题。沂沭泗流域防洪标准整体达到20年一遇,骨干河道和重点工程达到50年一遇,洪水入海能力由1949年的不足1000m3/秒扩大到现在的12000m3/秒,使汛期55亿m3的洪水出路畅通,实现了洪水入河畅流、归海有路,改变了黄泛区数百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,减轻了流域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,流域内3700多万人口,3020个规模以上工矿企业获得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。2003年汛期,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,已基本建成的东调南下一期工程、大中型水库及骨干河道,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能。2005年南四湖秋汛,东调南下一期工程的综合防洪减灾功能再次突显,仅济宁市防洪减灾效益就达107亿元。2006年秋冬有效抗御了全省30年一遇、局部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。2007年汛期又成功抗御了胶东半岛、泗河流域等局部地区的特大暴雨洪水。治淮工程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。
60年间,山东治淮总投入240亿元,获得直接经济效益800多亿元,相当于总投入的3.3倍。过去的“贫困区”如今变成了“米粮仓”,1949年山东淮河流域粮食总产量不过30亿公斤,人均不足200公斤,2008年则达到1625.16万吨,人均433公斤,2008年,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(GDP)达8946亿元,居流域四省之首。五万平方公里的淮河流域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,山东治淮把环境和生态问题摆到重要位置,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通过加大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力度,沂河水质由上世纪90年代的Ⅴ类提升到Ⅲ类,南四湖水质由2002年的劣Ⅴ类,提升到Ⅲ类;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水利、生态水利,先后建成了100多处风格各异的城市亲水乐园及水库、河道生态公园,其中17处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,29处被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;“一河清水、两岸绿色、城景交融、人水和谐”正在成为山东淮河流域的生动写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