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访问山东淮河网!
今天是:

山东省淮河流域流域水利建设的成就

发布时间:2006-12-26
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山东省淮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,投入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取得了巨大成就。流域内初步形成了防洪、排涝、供水、灌溉及航运相结合,布置合理,比较完善的的水利工程体系,为保障流域内的社会安定、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(一)防洪工程

  

  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,山东省淮河流域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。早在建国前夕,以导沭整沂工程开始,进行了以河道堤防和山丘区水库为重点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,开辟分洪道、兴建滞蓄洪区,扩大洪水出路。在平原区进行以除涝为重点的工程建设,洪、涝、旱、碱、渍综合治理;对湖西平原地区进行水系调整,建立了骨干排水河道,实现了高低水分排,洪涝水分治;在滨湖地区建立圩田排灌工程。自1971年开始,进行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建设,1991年江淮大水后,实施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工程,目前已基本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。到2004年底,流域内先后建成大型水库29座,中型水库122座。其中沂沭泗河区建有大型水库15座,中型水库39座,总库容48.9亿m3,控制面积1.04万km2;胶东半岛地区建有大型水库14座,中型水库83座,总库容62.45亿m3,控制面积1.87万km2。建成堤防7 185km,可保护耕地2 108千hm2,保护人口2 127万人,其中主要堤防长达4 070km,保护耕地1 537千hm2,人口1 631万人。流域内有易涝耕地面积1 928千hm2,已累计治理易涝耕地面积1 707千hm2,占易涝面积的89%。其中3~5年一遇标准除涝面积809千hm2,占除涝面积的47%,5~10年一遇标准除涝面积811千hm2,占除涝面积的48%,10年一遇标准除涝面积87千hm2,占除涝面积的5%。流域内原有盐碱耕地面积544千hm2现已全部得到改良。

  

  

  (二)水资源工程

  

  新中国成立以来,山东省淮河流域水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。到2004年底,流域内共建成大中小型4649座,塘坝30886座,总库容亿145.7m3,兴利库容亿78.6亿m3;南四湖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泊,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与开发,目前南四湖总库容达到53.72亿m3,其中兴利库容11.13亿m3(上级湖蓄水位34.2时,兴利库容6.19亿m3,下级湖蓄水位32.5时,兴利库容4.94亿m3);建成大型水闸30座,中型水闸185座,小型水闸770座;在沿黄地区建成引黄涵闸30处,设计引水能力1 084m3/s,建成大中型平原水库16座,小型水库30余座,总库容近5亿m3;建成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271处,机电井75万眼,其中配套机电井64.8万眼,配套机械73.1万台,总装机容量5 585千kw;兴建固定机电排灌站22 575处,配套机械28 452台,装机容量961千kw。目前,流域内总灌溉面积3574千hm2,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 182千hm2,实际有效灌溉面积2 566千hm2,节水灌溉面积1 371千hm2。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09.2亿m3。流域内已累计解决964万人、76.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。

  (三)水保及生态环境工程

  山东省淮河流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,有水土流失面积4.6万km2,占流域总面积的41%。建国后,在建设山丘区水库的同时,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,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治理,到一村一社的联片治理,由单项治理到农林水各项措施综合治理逐步进行发展,并创造了“鱼鳞竹节水平沟,库坝梯田自流渠”的治山治水经验。自1978年后,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,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治理小流域,加强了水土流失的技术研究和推广,加强了法制建设,增加了资金的投入,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,坚持统一规划,综合治理,效果十分明显。到目前,流域内已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.168万km2,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9%,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1.29 万km2 。

信息来源:刘思兰 | 责任编辑: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

| 主站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
山东省淮河局版权所有 鲁ICP备09054474号
地址:济南市历下区华阳路30号 联系电话:0531-66895213 邮政编码:250100